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920_350px;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全社会低碳发展意识尚待加强

来源: 时间:2021-3-23 阅读:

在刚刚过去全的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等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很多建议案关注2030年碳达峰目标。

日前,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他就低碳发展意义、目前中国降碳现状和实现难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过量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化主要因素

李高表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 二氧化碳,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统计数据,1971年全球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9.46亿吨,2018年达到335.13亿吨。近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趋势已经放缓,但还没有达到峰值。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土地利用和陆面覆盖的变化等,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成本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安全受到影响,健康和公共卫生风险加大。同时,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咸潮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台风-风暴增水叠加导致的高海平面对沿海城市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气候变化的直接风险可能与其他风险相互叠加、放大,形成影响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为降低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45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259日通过了《公约》文本。19971211日,《公约》各缔约方在日本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为进一步促进发达国家达成共识,《巴黎协定》开启了自下而上气候治理新范式,被认为是气候变化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法律文件。

他认为,从全球层面来看,坚持低碳发展是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内在要求,是扭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治理的重中之重。


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

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定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等四项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设碳市场、增加碳汇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取得积极进展。据初步测算,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从十五以来持续稳定下降。自十二五碳排放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十二五下降19.3%,初步测算十三五下降18.8%

123

上篇:

下篇: